优路教育,
点亮职业人生!
您当前选中区域: 共0所分校

优路教育小程序

好课不断干货多,官方在线学习平台

看课、刷题、领资料

优路教育APP

专属移动课堂充电备考随时随地

听课做题 综合备考学习

消防设施操作员APP

掌上学习便捷备考

三维实操 交互动画
  • 优路教育APP 消防设施操作员APP 小优督学小程序 优路教育小程序 优路PC客户端 优路教育公众号 消防3D课堂APP/消防3D仿真学习平台
  • 优路教育公众号 学在优路服务号 优路二级建造师 优路一级建造师 优路消防工程师 药师考试通 优路教师 优路心理师培训 会计师考试通
  • 优路二级建造师 优路一级建造师 优路造价工程师 优路消防工程师 优路安工学术中心 药师考试通 会计师考试通 优路教师
  • 优路教育小程序 小优督学小程序 优路备考小程序 消防云实操小程序 优路医考小程序 优路考研小程序 一建刷题宝小程序 监理刷题宝小程序
2021法考主观题干货——理论法(二)
2021-11-05 14:18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理论法的一些答题技巧,有很多小伙伴都很期待下一期,这一期给大家分享的是理论法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总结归纳了一些重要考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知识点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日益繁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指南。

  知识点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则,贯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我们党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反映了创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要求。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在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之中完善形成的,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

  知识点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完整、理论厚重、博大精深,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阐释、部署, 都是涉及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特色。

  1. 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命题、作出新论断、形成新概括,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 是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用整体联系、统筹协调、辩证统一 的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科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一个重要方面的要 求,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3. 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向哪里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 中开启了法治中国新篇章。

  4. 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 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

  5. 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明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破解法治实践难题 为着力点,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 有办成的大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知识点四: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法治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 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 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法治篇”。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

  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新的高度、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以新的时代内涵, 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性飞跃。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 方面,科学指明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为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 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为实现新时代法治中国 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知识点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1)定性: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之魂,所以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途径

  ①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 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 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 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规律的本质把握。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③健全领导的制度和机制: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目的就是从机制上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这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定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2)途径: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求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实现公平正义。③保障人民权益。

  3.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2)核心要义

  ①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③贯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定性: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

  (2)途径:①依宪治国。②依宪执政。③贯彻落实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 12 月 4 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增加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定性: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2)途径

  ①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构成的体系。

  ②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2)途径

  ①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遵循。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保善治、促发展。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完善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②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是执法、司法、守法等宪法法律实施的工作体制机制。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最核心的是健全宪法实施体系。

  ③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是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④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机制、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等。

  ⑤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定性:“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2)途径

  ①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②依法执政: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执掌国家权力,行使国家权力。

  ③依法行政: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④法治国家:法律至上、良法善治、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注重程序。

  ⑤法治政府:人民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程序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

  ⑥法治社会:全民守法。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定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途径

  ①科学立法:加强宪法实施;完善立法体制;明确立法方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②严格执法:贯彻立法履职原则;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公正文明执法;强化监督制

  约;全面政务公开。

  ③公正司法:依法独立行权;优化权力配置;深入严格司法;保障群众参与;加强人权保障;制约监督司法。

  ④全民守法:树立法治意识;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维权化解纠纷。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定性: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

  (2)途径:①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②加强国际法治合作;③提高涉外法治工作能力。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定性: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途径:①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②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定性: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2)途径

  ①领导干部应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②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统 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领导干部要守法律、重程序,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善于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要牢记

  职权法定,牢记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法治的真谛是保障人民权益,权力行使的目的是维护人民权益。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

  知识点六:正确处理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

  1. 政治和法治

  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法治,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必然反映在以宪法为统领的法律制度体系上,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就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如果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对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要处理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并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从而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全面领导在法治领域,就是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改革和法治

  法治和改革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必须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和法治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把法治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要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进程、以法治化解改革风险、以法治巩固改革成果;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

  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确保改革和法治实现良性互动。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1)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为法律,先修订、解释或者废止原有法律之后再推行改革;(2)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快推动和协调,不能久拖不决;(3)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若干地区开展改革试点,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4)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不能让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 的“绊马索”。 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坚决纠正“发展要上,法治要让”的认识误区,杜绝立法上“放水”、执法上“放弃”的乱象,用法治更好地促进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双管齐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

  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认同、较为成熟、可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4.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

  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党建设好,国家才能治理好。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并将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统筹推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促进党的制度优势与国家制度优势相互转化,提升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合力和效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要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党内法规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要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的高度,科学认识党内法规及其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确保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坚持依规治党带动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只有坚持依规治党,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确立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才能发挥好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政治优势。只有坚持依规治党,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和党章精神,才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行科学有效的领导,在全面

  依法治国中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

        以上就是优路教育对于“2021法考主观题干货——理论法(二) ”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如果想获取更多备考资料,可以点击资料下载,还有优质题库等你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资讯
在线客服

关注公众号

领取备考资料

关注公众号

优路教育小程序

看课 | 刷题 | 领资料

官方小程序
下载APP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