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路教育,
点亮职业人生!
您当前选中区域: 共0所分校

优路教育小程序

好课不断干货多,官方在线学习平台

看课、刷题、领资料

优路教育APP

专属移动课堂充电备考随时随地

听课做题 综合备考学习

消防设施操作员APP

掌上学习便捷备考

三维实操 交互动画
  • 优路教育APP 消防设施操作员APP 小优督学小程序 优路教育小程序 优路PC客户端 优路教育公众号 消防3D课堂APP/消防3D仿真学习平台
  • 优路教育公众号 学在优路服务号 优路二级建造师 优路一级建造师 优路消防工程师 药师考试通 优路教师 优路心理师培训 会计师考试通
  • 优路二级建造师 优路一级建造师 优路造价工程师 优路消防工程师 优路安工学术中心 药师考试通 会计师考试通 优路教师
  • 优路教育小程序 小优督学小程序 优路备考小程序 消防云实操小程序 优路医考小程序 优路考研小程序 一建刷题宝小程序 监理刷题宝小程序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01
2022-02-18 15:36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是3月12日,已经报考的同学们可以提前备考了。优路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帮助大家早入门,早夯实基础。

  第一部分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考点一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义以及狭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

  学说主张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 所创造的宗教

  生物起源说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 、沛西 · 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五、古代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

  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

  中 国夏商周庠序校六艺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外 国古印度古儒《吠陀》宗教教育

  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崇文

  封建社会

  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

  中国春秋

  战国私学儒、墨为主的显学

  汉代太学、鸿都门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

  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科举制

  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培养教师、僧侣

  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士

  六、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

  时期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无等级性; 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简单

  古代社会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 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现代社会的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班级授课制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七、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

  3.属于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萌芽

  (一)中国

  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2.《论语》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人物著作教育观点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2.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 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卢梭《爱弥儿》浪漫主义自然教育(强调自然人)

  洛克《教育漫话》1.“白板说”;

  2.“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教育心理学化”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教育性教学原则;

  2.伦理学和心理学;

  3.三中心: 教 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4.四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 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

  斯宾塞《教育论》1.教育预备说;

  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马卡连柯

  (1)《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

  (2)平行原则:个人影响集体;集体影响个人。

  2.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5.蔡元培:毛泽东赞誉“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2.布鲁纳: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考点三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三)拓展

  (1)人力资本理论

  1.提出者:舒尔茨

  2.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

  (2)社会化理论

  1.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

  2.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3.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考点四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启示: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育启示:扬长避短。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六)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教育启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考点五 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地位

  壬寅学制1902只颁布没有实施首次颁布

  癸卯学制1904男女不许同校首次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

  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沿用至解放初期

  二、义务教育制度

  1.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

  2.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

  3.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

  考点六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说发挥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一)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2.观点:重视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二)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2.观点:重视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

  (三)教育无目的论

  1.代表人物:杜威。

  2.观点:“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依据

  1.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人们的教育思想。

  3.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考点七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方法定义分类

  观察法

  依据 一 定 的 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做出详尽记录环境:

  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仪器: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度:

  参与性和非参与性观察 控制程度: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 谈等,收集研究对 象的客观资料,进 行整理分析 并概 括 出规律性 结论的研究方法范围: 普遍调查(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内容:

  现状调查、相关性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方法手段:问卷、访谈、测量、调查表

  历史法通过分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事实,揭示其发展规律的

  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

  按 照 研 究 目 的,合理地控制或 创设一定条件,验 证研究假设,探讨 教 育 因果关 系 的 方法场所: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目的:

  确认性实验(试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

  (预测) 、验证性实验

  自变量数量:单一变量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教育行动研究是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和解决教育工作情 境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

  的教育研究活动

  叙事研究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讲故事。强调个人经验的原始性、

  情境性和真实性其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式 叙事,通过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来对自己教学实践

  进行反思和改进

  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产品,作文、

  作业、手工艺品等了解学生

  的研究方法产品分析法

  补充:

  文献——记载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文物、影片、录音、光盘等

  按文献功能: 事实性文献(文物/实录) 、工具性文献(工具书/学术动态综述)、

  理论性文献(专著/论文)、政策性文献(规章制度)和经验性文献(调查报告/工作总结)

  二、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流程

  (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论文

  考点八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学生间差异差异较大,不能用同种方式对待;

  教师要不断补充知识

  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工作时间没有固定的长度;

  也没有严格的劳动场所界定

  长期性和间接性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而以学生为中介

  主体性和示范性

  (向师性、模仿性)教师自身有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学生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

  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学活动通过多个老师完成, 成果是集体劳动、

  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二、教师威信

  1.建立途径:品德、能力性格、行为、印象、关系2.维护:教师坦荡胸怀、合理认识和运用威信、不断进

  三、教师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专业、教育教学、心理学、实践知识

  教学能力:认知能力(基础)、操作能力(集中体现)、监控能力(关键)

  2.人格特征

  职业信念(教学效能感、教学归因)

  职业性格(理解学生、与学生相处、了解自己)

  3.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学行为:行为明确,方法多样,学生参与,运用启发,及时评估教学能力。

  教师期望行为: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4.教师成长与发展

  (1)成长历程:关注生存(人际关系和管理学生)-关注情境(备课,成绩)-关注学生(衡量成熟的标志)

  (2)发展途径:观摩分析/微格教学/专门训练/反思教学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考点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1.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二、课程的分类

  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活动课程

  (杜威)又称经验课程,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出发,

  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设计开发

  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

  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学校教师主导开发 ,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呈现方式显性课程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学校情境中以

  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三、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斯宾塞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

  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论

  (经验课程)杜威、克伯屈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

  发协助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金蒂斯、

  布厄迪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

  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

  社会焦点问题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五、课程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六、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附录。

  (三)教材——指向教师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七、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CES评价模式

  八、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2.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十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1.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的基本体制。

  3.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

  行政性组织机构:校长办公室(学校日常事务);教务处(教学组织管理等);政教处(政治、德育工作);总务处(后勤工作、综合服务);教研室;年级组。

  非行政性组织机构: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研究性团体。

  4.近代小学的开端是: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

  5.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6.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义务性、全民性、全面性、趣味性、活动性、启蒙性。


编辑推荐: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备考攻略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考试报名流程

2022上笔试入门夯基礼包



相关资讯
在线客服

关注公众号

领取备考资料

关注公众号

优路教育小程序

看课 | 刷题 | 领资料

官方小程序
下载APP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