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说明 在线咨询 实物介绍
学霸笔记

2022年健康管理师学霸笔记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健康管理概论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1989年WHO)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者群体(对象)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来实现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

二、健康管理概念内涵的要素与重点

1.宗旨: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2.主体:经过系统医学教育或者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

3.客体: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临床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人群。

4.支撑点:信息技术和金融保险。

5.公众理念:“病前主动预防,病后科学管理,跟踪服务不间断”

6.健康管理的任务: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

三、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管理操作流程:健康体检是前提、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四、健康管理的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2.健康评估;3.个人健康咨询;4.个人健康管理的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疾病管理服务

第二节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是通过健康评估和控制健康风险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

分类:1.生活方式管理;2.需求管理;3.疾病管理;4.灾难性伤病管理;5.残疾管理;6.综合人群健康管理。

一、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疾病控制在尚未发生之前(强调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传染病加早报告、早隔离)。

三级预防:防止伤残,促进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对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者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健康行为改变的技术: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二、需求管理

(一)需求管理的概念

目标:是减少昂贵的临床非必需的医疗服务,同时能够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

手段:寻找手术的代替疗法、帮助病人减少特定的危险因素、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自我保健和干预等。

(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患病率、感知到的需要、消费者的偏好、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

三、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的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

3.医疗卫生服务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较为困难和复杂)

第四节 基本卫生保健

一、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

根据《阿拉木图宣言》基本卫生保健工作可分四个方面、八项内容。

四个方面:1.促进健康;2.预防保健;3.合理治疗;4.社区康复

八项内容

1.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2.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3.供应足够的安全卫生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4.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5.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6.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7.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8.提供基本药物。

二、基本卫生保健的特点

基本卫生保健具有社会性、群众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第二章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概述

概念: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直接面对患者实施诊断和治疗的一组医学学科,如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一、临床医学主要特征

1.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2.临床工作具有探索性

3.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4.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成果

第二节 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术

一、问诊和病史采集

1.采集病史是医生诊治患者的第一步

2.问诊内容:①患者一般情况;②主诉;③现病史;④既往史;⑤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包括月经史和生育史。

二、体格检查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三、实验诊断

主要内容:

1.血液学检验;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3.生化学检验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肝癌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癌标记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5.病原学检验: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四、医学影像检查

医学影像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成像、CT成像和磁共振(MRI)成像(4种)

1.X线成像

首选: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2.CT检查

优点:分辨率比X光高,除了反应形态还能检查组织密度变化。缺点: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难以显示空腔黏膜变化,强化用造影剂有不良反应。

3.超声成像

使用较多的是多普勒超声,

主要用途:1.检查脏体的大小形态物理特征;2.判断病变部位的特性;3.检测积液或血管的结构、功能,血液流动情况;4.产科检查;5.在其引导下可进行穿刺活检或药物注射治疗。

4.磁共振

优缺点:无辐射损害,精准度高;准备周期长,费用高。

5.其他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内镜检查等。

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

第三节 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给药途径:根据药物性质、剂型、吸收情况、给药的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吸收最快)、吸入、外敷、直肠给药、注射(不存在吸收问题,直接入血)等。(临床: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一)药物选择原则

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药2.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选药

3.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药4.根据价格或效应选药

(三)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用药引起的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是由滥用药物和选药不当引起,对人体功能组织造成侵害,分甲型、乙型、长期用药致病型、药后效应型。

二、手术治疗

不利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局部损伤,另一方面是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

微创手术:显微外科手术和腔镜手术。

三、介入治疗

概念:在医学影像或内镜的导向下,采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用药物、物理、化学的手段消除或减轻局部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特点:微创、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

技术:1.血管性介入技术2.非血管性介入技术3.内镜下介入技术

四、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1.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2.胃肠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恶心、呕吐等;

3.神经系统:症状为乏力、嗜睡或失眠等。

五、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概念:物理疗法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达到预防、治疗疾病和康复的方法。包括:电疗、超声波疗法、光疗法、高压氧疗法、康复治疗

第三章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预防医学概述

一、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

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5大学科。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为预防医学学科的基础方法学 

二、健康影响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政策、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人际关系、受教育程度、工作就业条件。

物质环境:①生物环境(寄生虫、细菌);②化学环境(农药、苯、铅、汞等有机无机化学物);③物理环境(温度、湿度、气流、气压);④建筑环境(住房工作场所,道路的设计绿化)

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与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尤为密切,绝大多数慢性病都与四种行为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饮食

3.生物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

4.卫生服务:(健康服务因素)

三、三级预防策略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针对个体措施

①健康教育;②预防接种;③婚前检查;④妊娠期和儿童期卫生保健;⑤化学预防

针对公众的社会措施

①环境卫生;②安全饮用水;③食品安全;④公众环境修建;⑤社会环境、政策、制度

第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

措施方法

普查、筛查、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检查及设立专科门诊;建立疾病监测系统

第三级预防

对已患病人,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如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

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第二节 临床预防服务

一、概念及内容

临床预防服务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干预措施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通常是有求医者的健康咨询、筛查、化学预防和预防接种。

1.健康咨询

2.健康筛检

3.化学预防

包括:对育龄或怀孕的妇女和幼儿补充铁来降低罹患缺铁性贫血的危险;补充氟化物降低龋齿患病率;孕期妇女补充叶酸降低神经管缺陷婴儿出生的危险;特定人群采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脑卒中以及某些肿瘤。

注:已出现症状的患者、有既往病史者服用上述任何一种物质来治疗疾病和有既往病史的人使用预防性化学物质亦不能称为化学预防。

第三节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一、社区公共卫生及其实施原则

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需求为导向、多部门合作、人人参与

第四章 常见慢性病

第一节 概述

一、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个危险因素所致,常常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危险因素也可以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是多因多果的交叉关系。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可改变危险因素

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其他因素(心理,自然、社会环境)

中间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是可改变因素的结果,是疾病的原因)

危险因素介绍

1.吸烟:可引起心脑血管病、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癌、喉癌、胰腺癌,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级致癌物,导致身体自由基过多)。

2.过量饮酒:与癌症、肝脏疾患、心血管疾病有关、酗酒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3.不合理膳食:

①脂肪摄入量过多(超过80g)与恶性肿瘤、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②部分维生素摄入不足(维生素A等)与恶性肿瘤发病相关。

③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可致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增高。

④饮食总热量的过多:是肥胖最主要的原因,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原因。

⑤食盐摄入过多,高盐饮食与消化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4.缺乏体力活动:

是慢性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发生有关。

5.其他因素:

其他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良心理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第二节 恶性肿瘤

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1.吸烟

2.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HBV(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巨细胞病毒与卡波西肉瘤,以及EB病毒与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等。

3.膳食营养因素

4.职业危害:我国卫生部巳将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苯所致白血病,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等明确为职业性恶性肿瘤。

5.其他环境因素:电离辐射,包括医源性X线,可引起多种恶性肿瘤,如急性和慢性细胞白血病等;紫外线照射则是皮肤癌的明确病因。

三、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二级预防)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女性两癌的筛查;大肠癌发病通过筛查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高发区特定的人群中测定甲胎蛋白筛查肝癌;高危人群采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降低肺癌死亡率。

第三节 高血压

一、高血压的诊断

诊断标准:经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分类:

1.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终身治疗)

2.继发性高血压(疾病引起,原因明确,特异性治疗可根治:肾血管性高血压)

3.白大衣性高血压(机构测量值≥140/90mmHg,24小时动态平均值<130/80mmHg;或自测血压<135/85mmHg)

4.隐性高血压(机构测量值<140/90mmHg,24小时动态平均值>130/80mmHg,或自测血压>135/85mmHg)

测量方法:血压测量有3种方式,即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动态血压。一般诊室血压水平高于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水平。自测血压水平接近动态血24小时平均水平。

诊室血压: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间隔1-2分钟测量两次取平均值,误差较大时取3次平均值。测量方法如下:

①选用符合国际标准或中国高血压联盟(CHL)认证的电子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内气囊至少应包裹2/3上臂。

③测者在测量血压前30min禁止吸烟、饮咖啡,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才能测量。

④被测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2分钟后测量,血压计应放在心脏水平。

⑤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松紧能插入1-2指为宜。

⑥在放气过程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I时相与第V时相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

⑦所有读数应以水银柱凸面的顶端为准,应取偶数;电子血压计以显示血压数据为准。

⑧至少测量2次,应间隔2分钟重复测量,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mmHg,则应再次测量,以3次读数平均值为准。

自测血压:采用符合规定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每周固定一天自测血压,于早上起床后1小时,服降压药前坐位测量。帮助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检出隐性高血压,但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动态血压: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的24小时血压,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标准:24小时正常值<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5/75mmHg。

二、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膳食

2.体重超重和肥胖

3.饮酒: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每天饮酒大于3个标准杯(1标准杯=12g酒精=360g啤酒=100g葡萄酒=30g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升高3.5mmHg和2.1mmHg。

4.其他危险因素:遗传、性别、年龄、工作压力过重、心理因素、高脂血症等。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

第四节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分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妊娠糖尿病

一、糖尿病诊断

我国目前采用WH0(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静脉血浆血糖)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3)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HbA1C结果稳定,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HbA1C≥6.5%是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

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不含6.1)mmol/L(70~110mg/dl)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4.4~7.8(不含7.8)mmol/L(140mg/dl)(无水葡萄糖75g或含水82.5g,水200-300ml,5分钟内服用)(进餐第一口算)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不能排除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判断标准:空腹血糖调节受损:6.1≤血糖<7.0mmol/L和(或)

糖耐量受损糖耐量2小时血糖7.8≤血糖<11.1mmol/L。

二、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2.肥胖(或超重);3.体力活动不足;4.膳食因素;5.早期营养;6.糖耐量损害;7.胰岛素抵抗(IR); 8.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其他如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出生及1岁时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也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临床表现、诊断、分类

分类: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诊断:出现典型的心绞痛,或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可基本明确冠心病。

典型心绞痛的特点:

1.诱因:常由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或心动过速而诱发。也可发于夜间。

2.部位及放射部位:为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线不清。

3.性质: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伴焦虑、冷汗。

4.持续时间及缓解: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而自行缓解,偶尔可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持续时间久(多在半小时至几小时),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诊断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害)为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益)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

3.超重和肥胖

4.糖尿病

5.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饮食、身体活动不足

6.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7.其他: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与冠心病发病关系不明确,但是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诱发其急性发作。

第六节 脑卒中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1.脑梗死(安静时发作)

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头颅CT和标准头颅磁共振(MRI)可以排除脑出血,但在发病24小时不能显示病灶,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

2.脑出血(兴奋时发作)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临床特点为: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急性起病;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

3.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是其最常见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突出体征是脑膜刺激征明显。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除了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等不可改变因素外,尚有许多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乏体育活动、饮食不合理等。

第七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概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症状体征:

1.慢性咳嗽为首发症状。2.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4.喘息和胸闷。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二)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测指标

1.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肺功能测定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

2.胸部X线检查

3.血气检查

二、COPD的危险因素

引起COPD的危险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

1.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可增加COPD发病的危险性,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是COPD的危险因素。

2.环境因索

①吸烟为COPD重要发病因素(被动吸烟)(最重要因素)。

②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可导致与吸烟无关的COPD发生。

③空气污染,化学气体: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明显增加时,COPD急性发作显著增多。烹调时产生的大量油烟和生物燃料产生的烟尘与COPD发病有关。

④感染: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剧的重要因素。

第八节其他常见慢性病

一、超重或肥胖

公式及判断标准

公式:BMI=体重(kg)÷身高(m)²,单位是kg/m²

超重:24kg/m2≤BMI<28kg/m²;肥胖:BMI≥28kg/m²

危险因素

①遗传因素;②饮食因素;③活动不足;④其他:心理因素、教育程度低、社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等

二、骨质疏松

定义

一种与增龄相关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

诊断标准

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和发生脆性骨折等为依据;双能X线骨密度技术测定测量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检查依据。

高危人群

绝经后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其次是钙和维生素D缺乏、吸烟过量、饮酒和咖啡、身体活动少、性激素低下等人群。

三、口腔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口腔健康包括:无口腔颌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无先天性缺陷。口腔健康的判断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以及没有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应该具备的要素:1.没任何疼痛和不适。2.良好的功能: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3.心理方面外观正常,不影响自尊,个人满意。4.社会方面不影响社会交流。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主要危害: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齿和牙周病,是造成牙齿丧失,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口腔疾病。

1.心血管疾病2.呼吸道疾病3.糖尿病4.早产和低体重儿5.其他疾病影响

第五章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

一、常用指标

(一)率与比

比例: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和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包含在分母之中。常用P=a/(a+b);相对比:常用P=a/b

率: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二)发病指标

 

发病率

患病率

定义

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公式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患病率=(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用途

对于传染病及死亡率极低或不至死的疾病尤为重要,反应该病的风险。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御措施的效果。

对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而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对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可依据患病率来合理地计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行因素,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异同:

分子不同:发病率是新病例,患病率是新旧病例一起。

患病率是静态指标,本质是比例;发病率是动态指标本质是率。

(三)死亡指标

1.死亡率:

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常以年为单位时间。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2.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100%

病死率通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如各种急性传染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肿瘤等,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3.生存率:

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评价医院的医疗水平)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该病病例数)×100%

(四)相对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RR)或者率比是指暴露组发病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率(Io)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动态)。计算公式:RR=Ie/Io

公式意义:说明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1,表明暴露与疾病没有关系;<1表明存在负联系(提示暴露是保护因子);>1表明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比值越大,联系越强。

二、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

(一)现况调查

概念: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现况调查是在特定时间点进行的,即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点犹如一个断面,故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提供某病的频率和特征信息。

目的: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发现病因线索;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4.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5.疾病监测;6.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等。

优点: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调查时疾病与暴露因素一般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二)队列研究

概念: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暴露与非暴露组,比较发病率差异)

(三)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优缺点:所需样本小,病例获取容易,出结果快。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适合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某些情况下可以对治疗措施和副作用作初步评价。由于受回忆偏差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对照比较困难,可靠性不如队列研究,此外,不能计算暴露与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RR),只能计算比值比(OR)。

(四)实验性研究

概念:又称干预研究,其主要研究类型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和类试验。

基本特点: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随机分组;设立对照组;有干预措施;

临床试验: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前者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后者这种措施或给予安慰剂,经一段时间后评价该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五)诊断试验的相关概念及其指标

1.相关概念

①诊断指标:客观指标(检查项目指标)、主观指标(主诉)、半客观指标(医师判断、如肿物的硬度)。

②确定诊断标准:方法:生物统计学方法、临床判断法、ROC曲线法。

2.评价指标

(1)真实性:又称有效性,是指筛检试验或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①灵敏度:真阳性率,实际有病被正确诊断为有病的概率,理想值100%,对应漏诊率。

②特异度:真阴性率,实际无病被正确诊断为无病的概率,理想值100%,对应误诊率。

③假阴性率:也称漏诊率;灵敏度越高,漏诊越少;

④假阳性率:也称误诊率;特异性越高,误诊越少;

(2)可靠性:又称信度,指相同条件下同一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3.提高诊断实验的方法

①联合实验:平行(并联)实验、系列(串联)实验。②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六)筛检试验的相关概念及其指标

1.概念: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2.评价指标:灵敏度和特异度

第二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医学统计的基本步骤:1.研究设计2.收集资料3.整理资料4.分析资料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1.健康教育的概念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

3.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

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③增强社区的能力;④发展个人技能;

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第二节 健康管理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一、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作出判断,最后才会作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

影响采纳利于健康行为的因素

1.感知疾病的威胁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3.自我效能4.提示因素5.社会人口学因素

三、自我效能模式:

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2.他人间接的经验。

3.口头劝说:他人的劝说和成功经历介绍增加信心。4.情感激发:激发正面情绪提高自信心。

第四节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一、计划设计步骤

(一)需求评估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又称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内容: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及管理与政策诊断。

(二)确定健康教育目标

总体目标:又称计划的目的,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具体目标:又称计划的目标,是对总体目标更加具体的描述,用以解释和说明计划总目标的具体内涵;为健康目标、行为目标、环境与政策目标,以及认知目标四类。

1.教育(认知)目标:如:在项目执行三年后,使项目地区85%的成年人了解正常的血压水平和血脂水平。相信改变高危行为有助于控制血压。

2.行为目标:如在项目执行三年后,使项目地区75%的成年人能做到每年测量一次血压能遵从医嘱服药。

3.健康目标:如在项目执行三年后,使项目地区成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80%。

(三)制定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方针、战略,在一定高度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每一项具体干预活动的指导思想。可分为以下几种:

1.教育策略: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既作用于倾向因素,也作用于强化因素。如:电视节目、发小册子、入户指导、义诊、张贴宣传画等。

2.环境策略:作用对象是影响行为的促成因素即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如:在某企业实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食堂提供低脂、低盐的食物,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一些锻炼设施等。

3.政策策略: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如:调整工作时间的政策、实行工间操制度、轮班制度,确保员工有时间做运动。

二、计划的实施

完成内容:1.制订实施的工作时间表;2.实施的质量控制;3.组织机构建设;4.实施人员培训;5.设施设备与健康教育

三、计划的评价

评价内容与指标:

1.过程评价:起始于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哪些个体参与了活动?哪些干预策略和活动?活动是否在按计划进行?计划是否做过调整?为什么调整?是如何调整的?目标人群对干预活动的反应如何?是否满意并接受这些活动?目标人群对各项干预活动的参与情况如何?

2.效应评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包括:卫生知识均分、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健康信念持有率、行为流行率、行为改变率等。

3.结局评价:着眼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健康指标:如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标,人格、抑郁等方面心理指标。

第七章 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 营养学基础

一、营养素

1.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膳食纤维。

2.植物化学物:按照功能结构的特点,分类主要包括类胡萝卜素、植物固醇、多酚、蛋白酶抑制剂、植物雌激素、硫化物、单萜类、植酸等。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MDR)、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PI)、特定建议值(SPL)。

二、能量和宏量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来满足人体的需要,也被称为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最重要的产能营养素。

(一)能量

国际上制订统一的单位,即焦耳(J)或卡(cal)。lkcal=4.184kJ lkJ=0.239kcal

能量系数:指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

(二)碳水化合物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中国居民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为占总能量摄入量的50-65%。

(三)脂类

脂肪也是重要的能源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所消耗能量的40%-50%来自体内的脂肪,在短期饥饿情况下,则主要由体内的脂肪供给能量。但它不能在人体缺氧条件下供给能量。

脂肪的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3.维持体温、保护脏器4.增加饱腹感

5.提高膳食感官性状6.类脂的主要功能是构成身体组织和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指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

(四)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氮的唯一来源,蛋白质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氮折算成蛋白质的折算系数;其折算系数为6.25。常按营养价值分类:

完全蛋白: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半完全蛋白: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有的数量不足,比例不当。

不完全蛋白: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既不能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

氨基酸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营养学上分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条件必需氨基酸。

人体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婴儿必需)(笨蛋来宿舍晾一晾鞋)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的必须氨基酸组成与参考蛋白质相比较,缺乏较多的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缺乏最多的一种称第一限制氨基酸。

三、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1.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E(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的维生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6(吡哆醇、抗皮炎维生素)、维生素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烟酸、泛酸(遍多酸)、叶酸、胆碱、生物素。

2.矿物质:矿物质中有的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大于体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者,有:硫、钠、氯、磷、钙、镁、钾(留那绿林盖美家)共7种。

微量元素:体内含量小于体重的0.01%,每人每日膳食需要量为微克至毫克的矿物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锰、钴、钼、铜、碘、铁、锌、硒(蒙古牧童点贴心媳)。

四、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与非可溶性膳食纤维。

第二节 平衡膳食

一、食物的分类

食物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第三类:为豆类和坚果;第四类:为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第五类:为纯能量食物

二、膳食指南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蔬菜、奶类、大豆;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6.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膳食宝塔

第三节 保健食品

一、我国的保健食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对保健食品的审批。

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SFDA审查确认。SFDA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

我国保健食品必须符合的要求

(1)经必要的动物和(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

(2)各种原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3)配方的组成及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能成分,应确定与保健功能有关的主要原料名称。

(4)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第四节 食品安全

一、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三个基本特征:

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过程中,食物本身并不致病,只是起了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

2.导致人体罹患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

3.人体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两种病理变化为主要发病特点的各类临床综合征。

二、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一类最重要的食源性疾病,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动物性食物中毒4.有毒植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

第八章 身体活动基本知识

第一节 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益处

一、身体活动强度及其衡量

绝对强度

常用指标

代谢当量:METs

1MET=3.5ml/(kg·min)(耗氧量)

=1.05kcal(4.4kJ)/(kg·h)(耗能)

衡量

高强度≥6METs;中等强度:3~5.9METs;

低强度:1.6~2.9METs;静态行为:1.0~1.5METs

相对强度

常用指标

主观性的疲劳感:轻、中、重:自觉运动强度量表(Borg量表)

客观的心率水平、耗氧量:运动时的心率称为目标心率或靶心率

衡量方法

最大心率百分比

中等强度:60%~75%HRmax;

最大心率HRmax=220-年龄或207-0.7×年龄(岁)

Borg量表法;中等强度:11~14级;

中等强度自我感觉:心跳和呼吸加快,用力但不吃力,可以连续说话,但不能放声唱歌

二、身体活动量的衡量

1.国际通用的身体活动量衡量指标:是指身体活动强度与单次或累计时间的乘积,一般用梅脱•每分钟(MET•min)或梅脱•每小时(MET•h)表示。

2.千步当量:一个千步当量相当于普通人中等速度(4千步/小时)步行10分钟(约1000步)就是3MET×10分钟=30MET•min的身体活动量。身体活动均可用千步当量来衡量,换算成不同的活动量。

第三节 慢性病与身体活动

一、运动处方的基本概念

运动处方:是指在对个体进行运动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个体化身体活动方案。

其基本原则即FITT-VP原则:包括运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ing)、类型(Type)四个基本要素(即FITT),以及运动量及身体活动量(Volume)、进度(Progress)两个要素。该原则决定了运动干预的特征和健康效益水平。

二、健康成人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

根据运动处方的FITT-VP原则,普通健康成年人运动处方推荐如下:

1.有氧运动

频率:每周大于等于五天,中等强度运动,或每周大于等于三天较大强度的运动,或者每周三到五天中等强度与较大运动相结合。

强度:中低强度逐渐达到中高强度,对于健康状况不好的人,进行小到中低强度的运动。

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每天累计30到60分钟,且每次至少10分钟,每周累计150到300分钟。或每天至少20到30分钟,每周不少于75分钟,较大强度运动和中等强度运动相结合的运动。

运动量:推荐大多数成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或每周≥500到1000梅脱每分钟,或每天至少中速以上步行6000步。

运动形式:建议所有成年人都进行有节律的大肌肉群参与的,所需技巧较低的至少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进度:一般成年人的合理计划是在计划开始的4到6周中,每1到2周将每次训练课的时间延长五5到10分钟。

2.抗阻力运动

频率:每周对于每个大肌肉群训练2到3天,并且同一肌肉群的练习时间应该至少间隔48小时,如每周两天进行仰卧起坐,同时哑铃练习两天。

强度:中等强度(例如是最大重复次数的60%-70%),每次至少练习一组,每组重复10到15次。

类型:推荐多关节练习。

推荐量:每个肌群练习2个4组,每组重复8到12次,组间休息2到3分钟。

三、单纯性肥胖的运动处方要点

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推荐与健康成人相似,更强调次数(每周至少5次),运动总量目标是每周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150分钟高强度运动,建议循序渐进达标。

减重速度:减肥速度不宜过快,多数情况下推荐三到六个月内减重5%-10%

四、2型糖尿病的运动处方要点

频率:有氧运动每周至少三天,连续间断不超过两天,抗阻力运动每周至少两次。

强度:中等强度;较大强度可以获得更多健康权益。

持续时间: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氧运动,每次至少10分钟,每周累计达到300分钟可获得更多的健康效益。

方式:可选择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和肌肉力量练习。

静坐时间:持续静坐时间不超过30分钟

进度:与健康成人一致,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同,发生运动意外伤害的风险也不同,其中需首要关注的问题是防止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1.血糖大于16.7mmol/L应禁忌大强度耐力运动。2.出现严重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时,应避免大强度的运动、中高负荷、抗阻力运动,冲击用力和爆发用力。3.血糖控制不稳定,血糖大于16.7mmol/L并合并酮症,合并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感染,不稳定心绞痛时应尽禁忌各种运动。4.增加运动量和强度时应合理安排进度5.运动低血糖的预防6.运动时的足部保护

五、原发性高血压

频率:几乎每天都应该进行有氧运动,每周2-3天抗阻运动。

轻度: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以60%-80%1-RM(1次重复最大力量)抗阻力运动。

时间:每天至少30分钟,每次持续10分钟以上的活动(太极拳,瑜伽)。抗阻运动每天至少1组,每组8-12次重复。

方式: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抗阻力运动仅限于病情较轻和运动伤害风险较低者,推荐所有大肌肉群的中低负荷抗阻力运动训练。

进度:与健康成年人一致,但应结合血压控制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和并发症等,尤其强调高血压患者运动处方进度的循序渐进原则。

第九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心理学基础

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既是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1.心理现象概述

人类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第三节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因素

直接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

由较强烈的、严重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

情绪反应强度

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与刺激因素密切相关,有现实意义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引发的情绪反应强烈,难以平息,痛苦体验较深刻

情绪体验持续时间

求助者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未超过2个月

情绪体验超过2个月,但未超过半年,不易自行化解

意志行为和社会功能

不良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态,基本上维持正常生活、社会交往,但效率下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

反应较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失去理智控制,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泛化程度

情绪反应的内容对象没有泛化

情绪反应的内容对象稍泛化

第四节 常见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1.焦虑障碍:又称神经症。常见的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常见的类型有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心境恶劣、双相心境障碍等。

3.应激障碍: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因素有:①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②社会文化背景;③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主要临床类型有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4.心理生理功能障碍:临床类型: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5.人格障碍:既往又称病态人格,常见类型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6.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组具有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的严重心理障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等。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1.体质调护: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个体质,平和质之外的八种体质类型均为偏颇体质。

2.饮食养生:饮食养生,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中医尤其注意饮食禁忌。

3.传统运动养生4.经络保健5.药物养生6.起居作息养生7.娱乐养生8.精神养生

第十一章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康复医学基本概念

一、康复

康复: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疾)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重新走向生活、工作和社会。

二、康复医学

内容:包含康复基础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区康复学等。

服务对象:残疾人、老年人、疾病和损伤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

三、残疾与残疾学

1.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异常所致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并影响到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2.残疾分类:根据残疾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

①视力残疾②听力残疾③言语残疾④肢体残疾⑤智力残疾⑥精神残疾⑦多重残疾

4.残疾分级:各类残疾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残疾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和残疾四级。残疾一级为极重度,残疾二级为重度,残疾三级为中度,残疾四级为轻度。

第三节 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

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三部分

一、康复预防

康复医学的首要任务是预防残疾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各种能力。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分为三级三个层次来预防伤残发生。

一级预防: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和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损伤的发生率,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残疾发生率70%。主要措施: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指导、预防性保健等。

二级预防:指疾病或损伤发生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限制或逆转由损伤造成的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10-20%。主要措施: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康复体检、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必要的药物治疗、必要的手术、及时提供系统的康复治疗。

三级预防: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防止残疾恶化过程,以减少残疾障碍给个人社会家庭的影响。主要措施:安装假肢、训练、康复治疗、职业咨询和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变社会公众的态度行为、保险等,促使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二、康复评定

1.概念:是指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伤病、残者的功能状况及水平进行客观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并对结果做出合理健康监测得解释的过程。

2.目的: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制定可行的治疗措施,决定康复治疗后患者的回归去向,根据治疗前后评定结果判定疗效等。

3.康复评定过程:①初期评定;②中期评定;③末期评定

4.康复评定的内容:①躯体功能评定②精神功能评定③语言功能评定④社会功能评定

三、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作用

1.预防或矫正继发性功能障碍。2.强化肢体的代偿功能。3.利用代偿方法提高疾患系统的功能。4.利用矫形器,适应性器械装置增进功能。5.调整患者生活和职业环境。6.应用心理疗法,改善患者行为表现以提高患者的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常用手段

1.物理治疗2.作业治疗3.语言治疗4.心理治疗5.康复护理6.康复工程7.中国传统医学康复8.社会工作

第十二章 健康信息学

第一节 信息学概述

一、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过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的、潜在的价值,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其主要特征有:1.可识别性2.可储存性3.可扩充性4.可共享性5.可传递性(本质特征)6.可转换性7.可再生性8.时效性和实滞性。

信息的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

第二节 健康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利用

一、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原则

信息收集原则: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

信息收集方法:1.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问卷法

二、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文件类型:如dBASE、FoxBASE、Lotus、EPIinfo等;Excel文件;文本文件,如word文件、WPS文件等;统计应用的相应软件,如SPSS数据库文件、SAS数据文件、STATA数据文件等。上述文件类型大多数都可以相互转换。

原则:录入数据时,应遵循便于录入、便于核查、便于分析的原则。

三、信息更新与整理

(一)数据核查

数据录入后,首先必须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第一步是运行统计软件的基本统计量过程,列出每个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二步是数据核对,将原始数据与录入的数据一一核对。

(二)信息整理

资料的整理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第二步:是进行资料汇编。第三步:就是进行资料分析

(三)信息的更新

信息更新:健康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健康管理信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健康管理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类卫生服务记录。

第三节 居民健康档案概述

一、居民健康档案

一般将居民健康档案分成三个部分: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

二、健康档案的分类

(一)个人健康档案

个人健康档案: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

内容: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问题记录;

二是以预防为导向的记录:包括预防接种、健康体检记录等。

个人健康档案三类表格:居民基本情况表、健康体检表、服务记录表

(接诊记录表、各种重点人群随访表、计划免疫记录表、会诊与转诊记录表)

1.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问题记录(POMR)

以问题为导向记录方式的基本要素:个人基础资料、问题描述、健康问题随访记录、转会诊记录。

2.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服务记录

(二)家庭健康档案

家庭健康档:其内容包括家庭的基本资料、家系图、家庭评估资料、家庭主要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家庭各成员的个人健康记录和家庭生活周期健康维护记录。

(三)社区健康档案

包括:1.社区基本资料2.社区卫生服务资源3.社区卫生服务状况4.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第十三章 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 医学伦理与健康管理伦理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一、医学伦理与健康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

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定义: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医学领域中调整各种医疗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或标准。

健康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

健康管理的伦理原则始终受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引导,是我国健康管理的道德关系及要求的集中概括,是处理健康管理领域中复杂利益关系的价值导向,是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在健康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健康管理的伦理规范及权利、义务

1.健康管理中的权利:

服务对象提供的权利:

①合理的、平等的健康保健权②知晓健康管理相关措施及进程的权利③保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权利④要求保护秘密和隐私的权利⑤要求赔偿健康损害的权利。

健康管理提供者在健康管理中的权利:维护服务对象健康的权利、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服务权利、恰当地使用干涉权、拒绝权等。

2.健康管理提供者在健康管理中的义务:

健康管理提供者在健康管理中对服务对象的义务有:

①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义务。

②为服务对象解除痛苦的义务。

③对服务对象进行宣传、教育的义务。

④为服务对象保守秘密、保护隐私的义务。

⑤满足服务对象正当需求的义务等。

第十四章 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

第一节 健康保险概述

一、健康保险的分类

按保险性质不同,健康保险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2006年出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健康保险分为

(一)疾病保险

疾病保险:是指以约定疾病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

特点:

1.保险金的给付条件只依据疾病诊断结果,不与治疗行为的发生或医疗费用相关。

2.疾病保险的主要产品类型是重大疾病保险,即当被保险人罹患保险合同中规定的重大疾病或疾病状态并符合其严重程度的定义时,保险公司按照约定保险金额履行给付责任的保险。

3.为了防止被保险人带病投保,降低逆选择的风险,疾病保险合同通常设有等待期。

(二)医疗保险

定义:医疗保险是指以约定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接受诊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

特点:

1.医疗保险的保险金的给付条件是以医疗行为的发生或医疗费用支出作为依据,与疾病诊断不直接相关。

2.医疗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保险金的给付性质,医疗保险可分为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和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按照保障责任范畴,医疗保险可分为基本型医疗保险和补充型医疗保险。

补充型医疗保险是指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的一系列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是构建国家多层级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费用补偿不足部分进行有效的二次补偿。

3.医疗保险风险因素多,经营管理复杂。保险公司为控制医疗保险的经营成本,鼓励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常在保险合同中规定免赔额、最高限额、共保比例等限制性条款。

(三)失能收入损失保险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指以因约定疾病或者意外伤害导致工作能力丧失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减少或者中断提供保障的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一般分为短期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目前国际市场上较为普遍的是团体失能收入损失保险。

特点:

1.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界定的核心包含两点,一为工作能力丧失,二为失能导致收入损失。失能的界定有两种情况:全部失能和部分失能或永久部分失能。

2.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主要是满足被保险人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后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承诺保证以往的生活方式失能收入。

3.损失保险的给付期间可长可短。

4.在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合同中通常设有免责期条款。目的在于排除短期伤残导致的小额保险理赔。

5.在实际操作中,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最大的困难和风险是判断被保险人是否持续满足赔付条件,并在被保险人恢复工作能力的情况下及时终止保险金给付。

6.特殊条款,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保险合同中常常提供保费豁免,即约定在全残发生之后并持续处于全残状态时的保费将无须交纳。

(四)护理保险

护理保险:是指以因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的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

第二节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

在健康保险行业中应用健康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健康服务与控制诊疗风险,因此可以将其分为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两类,具体如下:

1.健康指导类:①健康咨询;②健康维护

2.诊疗干预类:①就诊服务;②诊疗保障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作用

1.延伸保险服务内容;2.控制保险赔付风险;3.拓宽保险投资领域

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模式

1.是服务完全外包模式2.是自行提供服务模式3.是共同投资模式

第十五章 健康管理服务营销

第一节 健康管理服务概述

健康管理: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第二节 健康管理消费行为分析

健康管理人群需求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的被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需求的差异性;需求的发展性;需求的外部关联性;需求的广泛性;需求的超前性与滞后性;需求的重复性

第三节 健康管理服务营销

一、健康管理相关产品

(一)健康维护产品

1.保健食品2.保健用品3.健身产品4.医疗器械

(二)健康服务

1.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2.健康养老服务;3.健康保险服务;4.健康咨询服务;5.健康体检服务;6.体育健身服务;7.健康旅游服务;8.就医绿色通道服务;9.慢病管理;10.母婴健康管理服务

(三)健康管理仪器设备

1.健康监测设备;2.健康评估设备;3.干预设备:

第十六章 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知识

一、劳动合同的分类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合同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部分)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

一、消费者的权利(部分)

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3.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4.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5.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5.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6.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三、争议的解决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

一、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在本企业内部适用。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中华人名共各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修订内容

1.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用于果树茶叶。

2.保健食品标签不得涉防病治疗功能。

3.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

4.网购食品纳入监管范围。

5.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按规定标识。

 

健康管理师-技能部分

第一章 健康监测

第一节 信息采集

一、健康调查表选用及健康信息采集

常用的健康调查表

1.各类卫生服务记录,如:卫生服务过程的各种服务记录、定期和不定期的健康体检记录。

2.专题调查记录,如:高血压管理随访表,糖尿病管理随访表。

健康信息采集的原则是要保证采集的内容客观反映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此要按照调查表的项目如实收集相关信息。

卫生服务记录

卫生服务记录的主要载体是卫生服务记录表单,包括:基本信息、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疾病管理和医疗服务。

个人基本信息和疾病管随访表

基本信息表格包括:编号、姓名、证件号码、常驻类型、血型、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药物过敏史(注明过敏药物名称)、既往史(一级以上医院确诊的明证与时间)、家族史(直系亲属)残疾情况等。

疾病管理随访表包括:随访日期、随访方式、症状、体征、生活方式指导、实验室检查数据、用药情况、转诊情况、随访情况等。

填表的基本要求

技能操作

根据健康管理的个体需求选用合适的健康调查表(健康信息记录表)。如果

个体只是要求体检

健康体检表

个体同意接受以后的健康管理

健康体检表+行为危险因素分析表

个体有某种慢性病

健康体检表+行为危险因素分析表+疾病管理随访表

二、体格测量

人体体格测量是评价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常用指标有体重、身高、皮褶厚度及上臂围等,其中以体重、身高最为重要。

体重与身高

体重反映的是体内蛋白质、矿物质、水分、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总和。评价体重状况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1.年龄组别体重:以实测体重与同年龄组的标准体重进行比较,主要用于儿童。

2.身高组别体重:主要用于儿童,对区分急性营养不良和慢性营养不良有较大意义。

3.体质指数:评价18岁以上成年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

BMI=体重(kg)/[身高(m)]²

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BMI<18.5kg/m²是体重过低,18.5≤BMI<24kg/m²为体重正常,24.0≤BMI<28kg/m²为超重,BMI≥28kg/m²为肥胖。

腰围

腰围是临床上估计患者腹部脂肪过多的最简单和实用的指标,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患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通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血压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也可用千帕(kPa)表示。1mmHg=0.133kPa,也就是7.5mmHg=1kPa。血压常使用血压计测定,血压计以大气压为基数。我国成年人血压的标准是:

血压水平

收缩压

舒张压

正常血压值

<120mmHg和

<80mmHg

正常高值

120-139mmHg和(或)

80-89mmHg

高血压

≥140mmHg和(或)

≥90mmHg

技能操作要求

1.身高测量方法:受试者应当空腹、脱鞋、只穿轻薄的衣服。测量身高的量尺(最小刻度为1mm)应与地面垂直固定或贴在墙上。受试者直立、两脚后跟并拢靠近量尺,并将两肩及臀部也贴近量尺。读数准确至1mm,每次测量身高最好连续测2次,间隔30秒。两次测量的结果应大致相同。身高计的误差不得超过0.5cm。

2.体重测量方法:体重计有电子体重计和杠杆秤,称量体重最好用经过校正的杠杆型体重秤。

电子体重计:按下“启动”按键,显示屏上显示2次“8888”后,显示0.0进入工作状态:待显示屏显示的数值稳定后,测量人员记录显示的数值。记录以千克(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kg。

杠杆秤:使用前需检验其准确度和灵敏度:置100g重的砝码,观察刻度尺变化。如果刻度尺抬高了3mm,或游标向远处移动0.1kg而刻度尺仍维持水平位时,说明达到要求。准确度要求误差不超过0.1%。即每100kg误差小于0.1kg。受检者穿薄衣服、赤足,全身放松站立在秤底盘的中部读取杠杆秤上的游标位置,读数准确至10g。

3.腰围的测量方法:腰围的测量方法是让受试者直立,两脚分开30-40cm,用一个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mm的软尺放在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气末测量腰围的长度,读数准确至1mm。

第二节 信息管理

一、健康信息的保存

信息的保存;数据库文件的保存;调查问卷的保存信息安全

1.信息安全主要包括: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拷贝的安全性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

2.信息安全策略主要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章 健康风险评估和分析

学习单元1 健康风险识别

一、健康风险评估操作方法

健康风险评估的技能操作过程

1.工作条件

2.内容和方法

(1)个人健康信息管理(2)个人疾病危险性评价(3)个人健康指导

3.步骤

(1)采集个人健康有关信息,进行有关医学检查。

(2)信息录入及报告打印。

(3)跟踪指导健康管理师或医师将评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

(4)随访:(再次评价)按服务对象的疾病危险程度分级,对高度危险的服务对象,随访时间一般为每3个月1次,中度危险的服务对象的随访时间为每6个月1次,低度危险的服务对象的随访时间为每年1次。

(5)效果考核与评价:在个人方面,包括个人健康危险信息的知晓度;参加个人的健康改善知识、行为变化;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不同病种的控制率和有效率。在健康管理师及服务医师方面,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量(管理人数、工作记录等),参加者对服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等。

二、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两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种类基本相同,各危险因素对发病的贡献大小顺序也相同,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并后的联合终点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

首先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作为预测模型的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体质指数、血清总胆固醇、是否患有糖尿病和是否吸烟6个主要危险因素为自变量。

具体内容参考技能教材p55-56(表2-1)

 

学习单元2 健康风险分析

一、健康风险表示的方法

常用的健康风险的表示方法有:

1.死亡率和发病率

2.危险度:危险度计算以产生一个概率值作为结果(介于0和1之间的小数),危险度的计算与疾病的前期暴露因素,即危险因素有关,包括:行为(如吸烟)、临床测量(如血脂)和历史因素(如乳腺癌的家族史)。最普遍的前期暴露危险因素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就是计算相对危险度。

(1)相对危险度:表示的是与人群平均水平相比,危险度的升高或降低。

平均危险度是指一个具有共同前期暴露危险因素的若干个个人组成的人群的危险度,而不能看做是某一个人死亡的危险。

(2)理想危险度:表示的是健康风险降低的空间。如此将所有先兆因素修正到目标水平计算出来的危险度称为理想危险度。

3.评估分值

所有HRA(健康风险评估)报告都包括一份给受评估者个人的报告和一份总结了所有受评估者人群状况的报告。给受评估者个人的报告有一些共同因素,这就是评估分值。该评分通过某种方法从评估危险度计算而来。

目标分值:即假设受评估者成功地实施了所有建议,其改变后得到的分值。

4.健康年龄:健康年龄是指具有相同评估总分值的男性或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

评估危险度=人群平均危险度

健康年龄=自然年龄

评估危险度>人群平均危险度

健康年龄>自然年龄

评估危险度<人群平均危险度

健康年龄<自然年龄

二、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作用

1.帮助个体综合认识健康危险因素;2.鼓励和帮助人们修正不健康的行为;3.制订个体化的健康干预措施;4.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5.健康管理人群分类;6.其他应用

三、健康风险分析评估报告解读

(一)风险评估报告工具

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受评估者判断未来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以及相对于同年龄同性别的一般人群的相对危险性,并提示受评估者可努力改善的空间。

1.评估软件的选择:

2.信息采集问卷:

3.产生报告的种类

一般可以产生如下报告:个人健康信息汇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评估、糖尿病风险评估报告、肺癌风险评估报告、高血压评估报告、生活方式评估报告、个性化膳食处方、个性化运动处方、危险因素重点提示等。并提示受评估者可努力改善的空间,产生相应的个性化膳食和运动处方,以便进行评估后的后续干预。

(二)风险报告内容解读

1.个人健康信息汇总报告

主要健康信息(包括个人疾病史、家族史、吸烟运动情况、膳食情况)及体检指标的本次汇总及与上次评估所录入的健康信息的前后对比,可作为受评估者的健康现状及变化清况的参考,但与相关医疗诊断无关。

2.疾病风险评估报告

是评估报告的主要部分,报告包括疾病风险评估结果、危险因素状况、可改善的危险因素提示3部分内容。

(1)风险评估结果:以风险等级(相对危险性)和发病率(绝对危险性)两种方式来表达个人在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大小。

①风险等级(相对危险性);相对危险性反映的是相对于一般人群危险性的增减量,“当前风险”所对应的风险等级分别表示根据目前的危险因素状况所评估出的风险等级,“理想风险”是控制各项可改善的危险因素后风险等级可能达到的理想状况。

②发病率(绝对危险性):绝对危险性是以发病率的方式来表示未来若干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当前风险”和“理想风险”之间的差值,即是受评估者的健康改善空间。(2)危险因素状况;(3)可改善的危险因素提示

(三)健康促进与信息指导

1.健康生活方式评估报告2.危险因素重点提示3.膳食处方4.运动处方

第三章 健康指导

学习单元1 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指导

生活方式的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和重要方法,是慢性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营养指导、体力活动指导、控烟指导。

(一)营养指导

营养指导的一般原则: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包括,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水果、蔬菜、奶类、大豆;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6.杜绝浪费,新兴时尚。

(二)体力活动指导

1.体力活动水平的测量方法:

运动量和体力活动水平都反映身体所承受的体力负荷剂量,通常用能量消耗量表示。

(1)运动强度的测量:

①心率:运动时的心率作为训练时运动强度的监测指标,称为目标心率或靶心率。运动中的心率可以通过颈动脉或四肢动脉触摸直接测量,按年龄估算为220-年龄。中等强度的心率一般定义为60%-75%最大心率。

②代谢当量:指相对安静休息时身体活动的能量代谢水平,1梅脱相当于每分钟每千克体重消耗3.5ml的氧,或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消耗1.05kcal能量的活动强度。

≥6METs为高等强度活动

3-5.9METs为中等强度活动

1.6-2.9METs为低强度活动

③自我感知运动强度:这种感觉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个体的相对强度和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根据运动强度分级表,6为最低水平,20为最高水平,中等强度在11-14区间内。

(2)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测量

抗阻力运动的特征常用肌肉力量(肌肉用力的能力)和肌肉耐力(肌肉持续用力或重复用力的能力)两个指标反映。重复3次以下的负荷测试力量,用可重复12次以上的负荷测试耐力。

(3)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的测量:

包括职业、业余休闲、出行往来家务劳动等体力活动,可通过问卷调查,日志记录、体力活动能量消耗计算、仪器测量等方式测量。

2.体力活动干预原则:

体力活动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减少缺乏运动和运动不足人群的比例,指导合理运动,避免运动伤害,预防和辅助治疗疾病,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

干预内容包括:

(1)运动训练前常规体格检查(2)有关信息收集(3)运动量(4)运动内容的选择:(5)运动进度(6)意外情况和不适的预防及处理

3.运动锻炼的医学监督

1)体力负荷与运动反应:运动疲劳、恢复和适应是机体运动反应的三个关键环节。

2)运动计划的调整

3)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再评估

4)运动伤害的预防

(三)控烟指导

1.成瘾行为:

吸烟和酗酒是典型的成瘾行为,指各种生理需要以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导致人上瘾的物质称致瘾原,致瘾原能使易成瘾者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满足感。

(1)成瘾行为的特征:

成瘾行为,指成瘾后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行为表现。它有两个重要的行为特征:

①已成为成瘾者生命活动中的必需部分,从健康的三维角度,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心理、生理、社会性依赖;

②一旦终止成瘾物质的使用,将立即引起戒断症状;一旦恢复成瘾行为,戒断症状将会消失,同时产生欣快感。

(2)成瘾行为内容包括

①生理性依赖②心理性依赖③社会性依赖④戒断症状

(3)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

①诱导阶段②形成阶段③巩固阶段④衰竭阶段

(4)成瘾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

①人格特征②社会环境因素③社会心理因素④文化因素⑤传播媒介因素⑥团体效应⑦家庭影响

二、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

健康教育计划:计划设计是健康管理师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1.计划设计原则:目标原则、前瞻性原则、弹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参与性原则。

2.制订目标:也是计划实施、监测和效果评价的根据。

①计划的总体目标:例如“在某社区的居民或某企业的员工中开展高血压教育,以提高其健康水平。”

②计划的具体目标:需要包含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对谁?实现什么变化?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变化程度多大?

3.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措施途径和方法,是每一项具体干预活动的指导思想。

(1)教育策略:(教育策略:知识、宣传、活动类)

教育策略的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包括:

①大众传媒活动;②通过印刷媒介开展的活动;③人际传播活动;④因地制宜的社区活动;⑤民俗、文体活动

(2)环境策略:(环境策略:物质、设施类)

作用对象是物质环境、条件,其目的是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政策:制度法规类+环境策略:物质、设施类)

(3)政策策略:(政策策略:制度、法规类)

①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

②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甚至健康。

三、健康教育计划书

以群体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计划书的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制订的结果就是产生一份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通常包括摘要、前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方法、评价、经费预算以及参考资料等。

1.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指在执行健康教育计划后预期应达到的理想影响和效果,通常是长远的、广义的和比较笼统的。具体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健康目标3类。

(1)认知目标:在项目执行3年后,使项目地区85%的成年人了解正常的血压水平和血脂水平、相信改变高危因素有助于控制血压,80%成年人掌握测量血压技术。

(2)行为目标:在项目执行3年后使项目地区75%的成年人能做到每年测量1次血压。90%的高血压患者能遵从医嘱服药。

(3)健康目标:在项目执行3年后,使项目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80%。

2.评价:评价贯穿于整个计划及其实施的全过程,应该有明确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时间。计划书评价内容包括3个层次:

(1)过程评价:包括计划实施活动的内容、指标的监测。

(2)效应评价:主要评定知、信、行的改变及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应有明确的内容和指标。中期效果评价主要评定行为和环境改变。

(3)结局评价:主要评定有关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人际传播的应用

(一)讲课

1.讲课:准备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关注哪些健康问题,目前的健康知识、技能水平等。

(二)同伴教育

1.征募同伴教育者2.培训同伴教育者3.实施同伴教育4.同伴教育评价

(三)演示与示范

1.演示的准备2.演示过程

(四)针对不同人群的传播材料的使用

1.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使用:传单、折页、手册

2.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使用

(1)宣传栏(2)招贴画/海报(3)标语/横幅(4)DVD

学习单元2 跟踪随访

一、沟通技巧

人际沟通技巧:是指在人际沟通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方法。

(一)说话技巧

用听者熟悉、能懂的语言、口气和蔼亲切、速度适中、声音高低起伏、发音吐词要清晰、适当重复重要的和不易被理解的话,说话要有停顿,避免长时间自己一个人说话,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尽量用通俗语言代替专业术语,恰当地运用举例引证、示范与演示的技巧。

(二)提问技巧

提出问题,然后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信息,在特定的场合,讲究适当的提问方法,以利于交流的进行,获得真实和尽可能多的信息。

1.提问题时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和感受,应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

2.要设法使服务对象感到所提问题与自己利益相关,才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并促使其回答问题。

3.对敏感问题的提问可以先问一般性问题,再逐步深入询问,注意选择适宜的交谈环境、时间和地点、也可以采用试探型提问方式。

4.要了解对方的态度、观点等方面的信息,应该使用开放型问题,避免使用封闭型问题。

5.探究型问题时应特别注意口气缓和、态度轻松,要想收集到真实信息,不能用诱导型提问,尽量简练、明确,不提复合型问题。

(三)反馈技巧

在人际交流中对对方传递的信息给予及时的、恰当的反馈,可以促进交流的进行。

在人际交流中有3种反馈形式:语言反馈、体语反馈和书面反馈。

1.“体语”反馈是用动作、表情等“身体语言”给予反馈。

2.书面反馈是利用书面上的文字或符号作出反应。

3.在不宜用语言和体语进行反馈的情况下,可以用文字或符号来传递反馈信息。

依据性质的不同,反馈也可分为3种:

1.积极性反馈:作出理解、赞同、支持的反应,是一种积极性反馈。

2.消极性反馈:作出不赞同、不拥护、不支持或反对的反应,是一种消极性反馈。

3.模糊性反馈:作出没有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

第四章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第一节 干预方案的实施

一、高血压干预的目标人群

符合任意一项者即为高血压高危人群

1.收缩压为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为80~89mmHg者

2.有高血压家族史(双亲、同胞、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等患有高血压)

3.超重和肥胖者(体质指数(BMI)≥24kg/m2)

4.长期高盐膳食者

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100毫升,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二、高血压干预策略和步骤

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是非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相结合,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1.药物治疗:即小剂量开始原则,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原则,联合应用药物原则及个体化原则。

2.非药物治疗:

(1)健康饮食:在做到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要特别强调限制钠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

减少钠盐摄入的主要措施:

(一天食盐摄入不超过5g,含酱油和其他食品中的盐)

①纠正过咸口味,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的用量。

②控制总量,使用盐勺

③使用低钠盐、低钠酱,少放味精

④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香肠以及各类炒货。

⑤少吃零食,学会看食品标签,拒绝高盐食品。

⑥肾功能良好者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98页)

(2)戒烟

(3)限制饮酒和戒酒:提倡血压正常者和偏高者最好不饮酒或少饮酒,一般建议男性将饮酒量控制在30ml/d,大约相当于酒精25g,啤酒1瓶或者50度的白酒1两。女性不超过15g,孕妇不饮酒。

(4)增加身体活动

(5)管理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已经确认的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压患者应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18.5kg/m2≦BMI<24kg/m2),腰围男性应控制在90cm之内,女性应控制在85cm之内。推荐减重速度3-6个月内减重5-10%,每月1-2kg为宜。

(6)高血压健康教育

(7)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4.协调:要为患者建立转诊和急诊通道当病情需要转诊时为患者建立双向转诊的通道。

三、高血压的干预程序

高血压的干预程序包括:筛查和确诊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制订干预计划、执行干预计划、定时随访、评价管理工作和评价管理效果。

1.筛查和确诊高血压患者:

①从已建立的健康档案中找出需要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和核实;

②常规体检发现属于管理范围的高血压患者;

③常规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

④其他途径的筛查,如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高血压患者。

2.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年龄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岁、吸烟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腹型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靶器官损害;相关临床状况;

血压升高水平分类:

血压水平

收缩压

舒张压

正常值

<120mmHg和

<80mmHg

正常高值

120-139mmHg和(或)

80-89mmHg

高血压1级

140-159mmHg和(或)

90-99mmHg

高血压2级

160-179mmHg和(或)

100-109mmHg

高血压3级

≥180mmHg和(或)

≥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mmHg和

<90mmHg

第一层:高血压低危组:血压水平为140-159/90-99mmHg,且没有其他危险因素。(低危:风险一级)

风险一级管理要求: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处方,当非药物治疗6-12个月效果不佳的时候,增加药物治疗。

第二层:高血压中危组: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或1-2级(140-159/90-99mmHg)同时有1-2个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危:风险二级)

风险二级管理要求:至少每2个月随访1次,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处方,当非药物治疗3-6个月效果不佳的时候,增加药物治疗。

第三层:高血压高危组:血压水平180/110mmHg,或者血压水平为140-179/90-109mmHg,并伴有3个危险因素,或者血压水平140/90mmHg,且具有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状况。(高危:风险三级)(高血压3级或合并3个以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或并存临床清况)

风险三级管理要求:至少每个月随访1次加强规范降压治疗,强调按时服药,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3.制订干预计划:

针对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实际情况,在该患者的共同参与下逐步设立小的具体的目标,最终到达总目标。目标设立要具有可行性,要求十分具体、清楚、可操作,一次不要设立太多目标。

4.执行干预计划、定时随访

随访原则:个体化、综合性、参与性、及时性、连续性。

5.高血压管理的评价指标

(1)高血压(以社区为例)管理的工作指标:

①社区高血压患者建卡情况如:建档百分比

②高血压随访管理覆盖情况:实际管理百分比、规范管理百分比。

规范管理百分比=(遵循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的社区患者数)/(社区实际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总人数)×100%

③高血压患者治疗情况

规范治疗百分比=(每年社区能按照医嘱接受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当年社区中全部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④双向转诊执行情况:转出百分比、转回百分比、双向转诊百分比

⑥高血压患者管理满意情况: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满意百分比、从事社区高血压管理的社区医师满意百分比、行政部门满意百分比

(2)高血压管理的效果指标

①高血压及其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社区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社区中了解高血压防治知识的被调查人数)/(社区中被调查的总人数)×l00%

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知晓率=(被调查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数)/(社区中被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总数)×100%

②高血压控制清况

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社区内高血压患者总数)×100%

四、高血压干预的评估

主要评估高血压干预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包括高血压干预个体或群体的年度评估和阶段性(周期为3-5年)评估。

1.个体高血压干预的效果评估

每个健康管理年度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评估,按照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优良、尚可、不良共3个等级。

等级

时间

血压水平

优良

>9个月

<140/90mmHg

尚可

6~9个月

<140/90mmHg

不良

<6个月

<140/90mmHg

2.群体高血压干预的效果评估

(1)被管理(如某社区)人群高血压知晓率、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2)被管理人群中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和未达标比例。

(3)被管理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致残和死亡信息,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3.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评估

在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之后的一定期间,一般以2个月为宜对其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因为无论是营养与膳食指导或是身体活动指导,2个月都应该显示其健康效应。

学习单元2 糖尿病的干预

一、糖尿病干预策略

糖尿病的干预采用糖尿病教育与自我管理和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相结合、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策略。

1.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

(1)糖尿病教育(2)自我管理

(3)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为了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①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控制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使用口服药和实施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及时监测血糖。

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②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质量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

③尿糖的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

2.随访管理

方式:门诊随访、家庭随访、电话随访和集体随访

内容:①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情况。②非药物治疗;③药物治疗: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④督促患者检查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及相关并发症。

⑤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⑥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指导

3.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出现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4.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干预指导措施包括3项关键内容:自我监测、合理膳食和增加身体活动。

①自我监测指标:监测内容包括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尿中酮体和戒烟。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每年以减轻体重的5%-10%为佳,同时患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130/80mmHg以下为佳。

②合理膳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特别强调改变不健康的营养和膳食,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食盐的摄入和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油脂。①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20%-30%,碳水化合物占45%-60%,蛋白质占膳食总能量的15-20%;②采用少食多餐的清淡饮食,每天食盐不超过6g;注意食物应多样化;③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做到每天少吃一两主食,同时患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盐量应尽量减少。

糖尿病膳食指南

(1)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体重。

(2)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4)常吃鱼禽、蛋类,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

(5)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6)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7)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8)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性化营养指导。

③增加身体活动

(1)可以预防低血糖的措施:

开始参加运动时,应有同伴陪同,并携带糖果备用。

饭后0.5-1小时开始运动较为合适。

运动量较大,则运动前增加饮食量或者适当减少降糖药物量。

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宜清晨空腹,尤其不宜在注射胰岛素后和饭前运动。

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应酌情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2)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禁忌:

合并各种急性感染、近期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低血糖症等急性并发症、严重糖尿病肾病、严重眼底病变、新近发生血栓、血糖未得到较好控制(血糖>14mmol/L)或血糖不稳定、血压>180mmHg经常有脑供血不足、伴有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等患者不宜进行运动。

二、糖尿病的干预步骤

糖尿病的干预步骤包括:筛查和确诊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分类、制订干预计划、执行干预计划、定时随访和评价管理工作、评价管理效果。

1.筛查和确诊糖尿病患者:①机会性筛查;②高危人群筛;③从已建立的人群健康档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糖尿病筛查时的血糖检测结果中发现;④从常规体检发现属于管理范围的糖尿病患者;⑤主动检测;⑥收集社区内已确诊患者的信息。

2.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分类

(1)糖尿病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符合患者病因和临床阶段分型而制订的个体化干预方案。

对象:血糖水平比较平稳;无并发症或并发症稳定的患者;不愿参加强化管理的患者。

内容及频度:对常规管理的患者,要求每年至少随访6次,①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并发症等情况;②了解患者非药物治疗情况:饮食、运动、戒烟、限酒、心理辅导等;③了解患者药物治疗情况:每2个月评估1次,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

临床监测指标:血糖(每2周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12个月1次);血压(一般每3个月1次,高血压患者每周1次);其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视网膜检查、心电图、神经病变和足部检查均每年1次。

(2)糖尿病强化管理: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行随访内容更深入、随访更频繁,治疗方案调整更及时的管理。

对象:已有早期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差;血糖控制情况差;其他包括妊娠、围术期、1型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治疗上有积极要求;相对年轻且病程短的人群。内容与常规管理基本相同,但随访频度要求每年至少12次(常规管理6次)。

三、糖尿病干预的评估

通过评估糖尿病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保证干预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包括糖尿病干预个体或群体的年度评估和阶段性(周期为3-5年)评估。

1.糖尿病干预的过程评估

评估糖尿病干预方案的执行情况、管理对象认可和满意程度。

年度评估:患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糖尿病管理开展情况、糖尿病患者转入转出执行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综合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指导和培训情况。

阶段性评估(每3-5年进行1次):社区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现状了解的情况,参与工作的人员对该项工作的满意情况,以及社会大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情况。

2.糖尿病干预的效果评估

(1)年度评估:主要包括患者规范管理、规范接受药物治疗、不良生活方式改善、自我监测血糖和血压相关技能的掌握、血糖控制等情况。

(2)阶段性评估(每3-5年进行1次):主要包括糖尿病患者(被管理对象)

患病知晓率和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以及血糖、血压、体重自我监测技能掌握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管理情况。

3.糖尿病干预的评估指标

(1)糖尿病干预的过程评估指标

糖尿病患者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开展糖尿病管理社区的百分比、实际糖尿病管理人数和规范管理百分比、双向转诊执行情况、医务人员培训情况、高危人群干预情况、糖尿病患者满意度情况。

(2)糖尿病干预的效果评估指标

个体糖尿病干预的效果评估:规范接受药物治疗情况、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自我监测血糖和血压相关技能的掌握、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等。

群体(社区)糖尿病干预的效果评估:被管理(如某社区)人群糖尿病知晓比例、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被管理人群中糖尿病患者降糖达标和未达标比例。被管理人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致残和死亡信息,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学习单元3 肥胖的干预

一、肥胖的干预策略和步骤

1.肥胖的干预策略

肥胖的干预策略是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普通人群的群体预防

(2)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

(3)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患者的针对性干预

2.肥胖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取、增加身体活动量、行为疗法、必要时使用药物。

(1)控制总能量摄取

一般成人每天摄入热能控制在1200-1300kcal。蛋白质占10-15%,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20-30%,碳水化合物约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

(2)增加身体活动量

(3)建立节食意识,每餐不过饱

3.肥胖的干预步骤

肥胖的干预程序包括:筛查和确诊肥胖患者并确定管理级别、制订肥胖干预计划、执行干预计划、定时随访并进行效果评价。根据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将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重症肥胖,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的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重症肥胖要执行强化管理干预方案。

常规管理干预方案与强化管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在于:强化管理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方法和措施达到多方面的干预目标,如控制体重、血糖、血压水平到正常范围,而常规只需要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4.肥胖干预流程

二、肥胖干预的评估

1.个体肥胖干预的评估

(1)是否帮助管理对象认清导致其自身超重或肥胖的原因所在?

(2)是否已列出可以减肥的方法?

(3)是否已经找到一个合适的减肥方法去尝试?

(4)评估已取得的短期减肥效果(1-6个月内BMI或腰围减少绝对值或相对值)。

(5)评估已取得的中长期减肥效果(0.5-3年内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其他健康收益)

(6)在尝试一个减肥方法失败后能否改另一个减肥方法?

(7)能否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以达到减肥目的,维持减肥成果?

(8)是否能利用管理对象身边的资源进行减肥?

2.群体肥胖干预的评估

(1)被管理(如某社区)人群肥胖知晓率、肥胖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2)被管理人群中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达到减肥目标的比例。

(3)被管理人群中肥胖者控制体重达标和未达标比例。

(4)被管理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致残和死亡信息,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学习单元4 烟草的使用干预

一、烟草使用的干预措施

1.针对群体的烟草干预措施

(1)拒吸第一支烟:对控制吸烟率是最为重要的,重点干预人群是青少年人群。

(2)加强健康教育

(3)限制吸烟和劝阻别人吸烟

(4)研究和推广有效的戒烟方法和戒烟产品

(5)建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2.针对个体的烟草干预措施

(1)五日戒烟法

第1日:做好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准备,强调全部参加是成功的关键,技能方面:学会记录吸烟日记、深呼吸。

第2日:医学知识、心理支持(制订口号、小组讨论)、采取行动。技能方面:替代疗法、行为指导、吸烟日记、心理支持。

第3日:医学知识、心理支持、社会支持、运动指导、小组讨论。技能方面:克服心理和生理成瘾性的技能、经验交流、吸烟日记。

第4日:医学知识、心理支持、膳食指导。技能方面:膳食、运动技能、小组讨论、经验交流、吸烟日记。

第5日:医学知识、心理支持、环境支持、生活方式指导。技能方面:克服复吸的技巧。

(2)自我戒烟法:自我戒烟法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作出戒烟决定,牢记戒烟的原因;制订详细的戒烟计划(通常为1-3个月),计划内容包括:

(1)告诉家人、朋友或者同事自己准备戒烟。告诉他们自己要从哪天开始戒烟。

(2)记录自己1周的吸烟习惯,以便戒烟时应对。

(3)开始延迟5-10分钟吸第一支烟。

(4)扔掉所有烟草产品和吸烟用具。

(5)减少在可吸烟场所停留的时间。

(6)尽量保持忙碌状态,即使是在休闲时间。

(7)减少与吸烟者的交往,和已经戒烟的人交朋友。

(8)复习戒烟自助资料。

第二阶段:行动阶段

创造良好环境,如丢弃所有的香烟、打火机和烟具,清洗牙齿和带有烟味的衣服;记好戒烟日记;按计划逐步减少吸烟量;签署戒烟承诺书;应对戒断症状。

第三阶段:维持阶段

第四阶段:随访

通常推荐最佳的随访计划应安排在开始戒烟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并按照吸烟者的选择确定一个具体的随访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还提供了一个简洁的建议—5A戒烟干预模型

(1)ask---询问(吸烟情况)(2)advise---建议(戒烟)(3)assess---评估(戒烟意愿)(4)assist---帮助(戒烟)5)arrange---安排随访(防止复吸)

第二节 干预效果监测

学习单元1  常用干预效果指标简介及测量

1.糖尿病指标

除了依据临床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之外,还要结合以下几个检测指标:

(1)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FPG):空腹即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空腹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一般代表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功能。

(2)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任意时间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与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无关。

(3)餐后2小时血糖值:指以75g无水葡萄糖(如果为含1分子水的葡萄糖则为82.5g)为负荷量,溶于200-300ml水内5分钟之内服用,试验前停用可能影响OGTT的药物,注意餐后2小时血糖计时应该从进餐的第一口开始计算。餐后2小时血糖是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4)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2-3个月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血糖控制理想的水平应在6.5%之下,良好为6.5%-7.5%,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表明血糖控制差。

2.血压的相关指标

动脉血压,简称血压,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

3.肥胖的相关指标

评价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是体质指数、腰围和臀围。同时测定体脂百分含量,会有助于判断肥胖程度。

(1)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

BMI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BMI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23.9kg/m2为体重正常,24-27.9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2)腰围:是人体站立时水平方向的最小腰部周长值。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性肥胖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标准: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时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增加。

(3)臀围:是人体站立时水平方向的最大臀部周长值。

学习单元2 核查干预措施执行情况

一、健康管理过程评价指标

1.项目活动执行率=(某时段已执行项目活动数)/(某时段应执行项目活动数)×100%

2.干预活动覆盖率=(参与某种干预活动的人数)/(目标人群总人数)×100%

3.干预活动有效指数=(干预活动覆盖率)/(预期达到的参与百分比)×100%

4.目标人群满意度:目标人群对健康管理项目执行情况的满意度一般从对干预活动内容的满意度、对干预活动形式的满意度以及对干预活动组织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五、健康管理干预的模式

契约式;自我管理式;家庭管理式;社区综合管理式

领取纸质版学霸笔记 领取20节题点结合精讲课

活动说明

1.参与活动,登录后,点击“免费在线看《电子版学霸笔记》”即可在线查看;

2.点击“解锁查看完整版”共享后即可在线查看完整版;

3.领取“纸质版学霸笔记”或者“20节题点结合精讲课”需用积分兑换,每次兑换消耗20积分,需邀请好友赠送积分,一位好友可赠送10积分。(同一好友不支持重复助力);

4.每个人仅可助力赠送别人积分1次;

5.如有疑问,可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