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03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是3月12日,已经报考的同学们可以提前备考了。优路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帮助大家早入门,早夯实基础。
第三部分 中学教学
考点一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5.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考点二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特殊认识说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简捷性、教育性、引导性、互动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构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增强记忆;运用知识,促进迁移;检查知识,获得反馈。
考点三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1.涵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
1.涵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
1.涵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的教学。(3)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
1.涵义:要不断复习,使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在理解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1.涵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了解学生。(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3)善于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既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八)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涵义:把理论讲授同实际结合起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教师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四)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六)参观法
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七)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去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八)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九)实习作业法
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实习场所进行实际操作或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十)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十一)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教学方法。主要指布鲁纳的发现法。
(十二)欣赏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的对象包括自然、人生、艺术等。
(十三)情景教学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其理解教材,同时发展心理机能的教学方法。
考点四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内容:1.备教材(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参考资料)。2.备学生。3.备教法。4.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一)上好课的标准
1.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学生积极参与课堂;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二)上好课的要求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2.目标明确;3.内容准确;4.结构合理;5.方法恰当;6.适当运用教学艺术;7.板书有序。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考点五 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
(一)产生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二、分组教学
以学生的能力或成绩作为标准,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以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的教学形式。
三、个别指导
个别辅导,又称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设计教学法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五、道尔顿制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六、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特朗普制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七、文纳特卡制
第一部分为了培养儿童将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部分为了培养儿童的个人能力和社会意识。两部分都由老师进行个别指导。
八、贝尔—兰卡斯特制
导生制,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也就是“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学生。
考点六 教学评价
一、基本内容
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
二、分类
(一)按照评价目的分类
1.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的测定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二)按照评价方法或标准分类
1.绝对评价: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如及格线、平均分。
2.相对评价:依据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来确定评价标
准,如考试成绩排名。
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