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管理员《高频50点》(四)
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正确设置消防安全标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还能在紧急情况下指导人们迅速疏散和逃生。以下是关于消防安全管理员《高频50点》中关于消防安全标志设置场所的考点7和设置原则的考点8的详细解读。
考点7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场所
下列场所需要根据相关要求设置消防安全标志:
(1)旅游景点、露天娱乐场、市区街道、广场、停车场和集贸市场等。
(2)车站、机场、港口、码头、桥梁、隧道、加油站、交通工具和地下工程等。
(3)林区、矿区、油田和海上钻井平台等。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CB 50016—2014) 规定的场所:
①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避难层(间);
②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和建筑面积大于200m² 的营业厅、餐厅、演播室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③建筑面积大于100 m² 的地下或半地下公共活动场所;
④公共建筑内的疏散走道;
⑤人员密集的厂房内的生产场所及疏散走道;
⑥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备发电机 房、配电室、防排烟机房、老年人照料设施、病房楼或手术部的避难间。
(5)其他需要设置消防安全标志的场所。
考点8
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原则
依据《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 的规定,消防安全标志设置原则如下:
(1)商场(店)、影剧院、娱乐厅、体育馆、医院、饭店、旅馆、高层公寓和候车 (船、机)室大厅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紧急出口、疏散通道处、层间异位的楼梯间 (如避难层的楼梯间)大型公共建筑常用的光电感应自动门或360°旋转门旁设置的平开疏散门,必须相应地设置“紧急出口”标志。在远离紧急出口的地方,应将“紧急出口” 标志与“疏散通道方向”标志联合设置,箭头必须指向通往紧急出口的方向。
(2)紧急出口或疏散通道中的单向门必须在门上设置“推开”标志,在其反面应设 置“拉开”标志。
(3)紧急出口或疏散通道中的门上应设置“禁止锁闭”标志。
(4)疏散通道或消防车道的醒目处应设置“禁止阻塞”标志。
(5)滑动门上应设置“滑动开门”标志,标志中的箭头方向必须与门的开启方向一致
(6)需要击碎玻璃面板才能拿到钥匙或开门工具的地方或疏散中需要打开板面才能 制造一个出口的地方必须设置“击碎板面”标志。
(7)各类建筑中的隐蔽式消防设备存放地点应相应地设置“灭火设备” “灭火器” 和“消防水带”等标志。室外消防梯和自行保管的消防梯存放点应设置“消防梯”标志。 远离消防设备存放地点的地方应将灭火设备标志与方向辅助标志联合设置。
(8)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固定灭火系统的手动启动器等装置附近必须设置“消防手动启动器”标志。在远离该装置的地方,应与方向辅助标志联合设置。
(9)设有火灾报警器或火灾事故广播喇叭的地方应相应地设置“发声警报器”标志。
(10)设有火灾报警电话的地方应设置“火警电话”标志。对于设有公用电话的地方 (如电话亭),也可设置“火警电话”标志。
(11)设有地下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和不易被看到的地上消火栓等消防器具的地 方,应设置“地下消火栓”“地上消火栓”和“消防水泵接合器”等标志。
(12)在下列区域应相应地设置“禁止烟火”“禁止吸烟”“禁止放易燃物”“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当心火灾 易燃物” “当心火灾 氧化物”和“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等标志:
①具有甲、乙、丙类火灾危险的生产厂区、厂房等的入口 处或防火区内;
②具有甲、乙、丙类火灾危险的仓库的入口处或防火区内;
③具有甲 乙、丙类液体储罐、堆场等的防火区内;
④可燃、助燃气体储罐或罐区与建筑物、堆场的 防火区内;
⑤民用建筑中燃油、燃气锅炉房,油浸变压器室,存放、使用化学易燃、易爆 物品的商店、作坊、储藏间内及其附近;
⑥甲、乙、丙类液体及其他化学危险物品的运输 工具上;
⑦森林和矿山等防火区内。
(13)存放遇水爆炸的物质或用水灭火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危险的地方,应设置“禁止用水灭火”标志。
(14)在旅馆、饭店、商场(店)、影剧院、医院、图书馆、档案馆(室)、候车 (船、机)室大厅、车、船、飞机和其他公共场所,有关部门规定禁止吸烟,应设置“禁止吸烟”等标志。
(15)其他有必要设置消防安全标志的地方。
综上所述,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应遵循《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的规定,确保在旅游景点、露天娱乐场、市区街道、广场、停车场、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及车站、机场、港口、码头、桥梁、隧道、加油站、交通工具和地下工程等交通枢纽,还有林区、矿区、油田和海上钻井平台等特定区域,都能根据相关要求设置相应的消防安全标志。同时,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原则也应严格遵守,以确保在紧急出口、疏散通道处、层间异位的楼梯间等关键位置都能清晰标示出安全出口的方向和位置,为公众提供明确的安全指引。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提升公共环境的消防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